洁粉伦杂志网

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你遇到过哪些关于老师的迷之尴尬的事情?
  2. 1+1=2,数学家陈景润废寝忘食数载苦苦钻研的这一课题,到底有什么重大意义?

你遇到过哪些关于老师的迷之尴尬的事情?

小学时候,一位老师看到学校门口有两个年青人打架,便上去劝架,没想到好心没好报,那两个年青人竟然将矛头对准了这位老师,被路人看到,拉开了。

后来得知这两个年青人因心情不好,故意来这个地方寻思滋事,找别人麻烦的。

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有几天,这位老师来学校的时候,穿戴和以前的风格有所不同,还戴着一顶帽子,老师笑着说,乔装打扮一下。

我有个同学,是个中学老师,四十岁了还没有结婚,有一次去相亲,竟然闹出了一出老师相中学生,不料被学生认出后迷之尴尬的事情。

同学借着酒劲跟我说起这个事情时,仍是一脸的不好意思。想当年,同学年轻时也是个高大威猛的帅哥 ,眉清目秀,仪表堂堂的。可这么多年一直高不成,低不就,耽误了青春,变成了脑门谢顶,肥胖臃肿的大叔模样。

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些日子县里妇联举办了单身青年联谊会,实际上就是给县里上班的未婚人士搭桥牵线,解决个人问题。同学在大家的怂恿下也报了名。

其实同学这些年也算小有成就,不但当上了学校的中层干部,还在县城买车买房,甚至在市里也***买了一套精装小三房。唯一不足的就是没有找到称心的另一半,这也跟同学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一直以来同学的择偶标准都是“年轻漂亮工作” ,不管岁月如何沧桑了面容,从不肯降低一点要求。

由于疫情,参加活动的男女青年都是戴着口罩的,只有到最后的表白环节,心动的男女嘉宾才会脱掉口罩,露出真面目诚心相对。成不成功,其实就在这最关键的一环。

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自网络

在前面的各种送花、贴爱心等各种男女互动游戏中,同学看上了一个年轻漂亮的护士小姐。护士小姐活泼开朗 ,长得水灵灵的,对几个有意追求的男士都没有拒绝。

同学那天做了精心的装扮,用帽子盖住了秃头 ,加上口罩的遮挡 ,只露出一对剑眉朗目,加上高大身材优雅举止,看起来并不比其它帅哥逊色,甚至还略胜一筹。

看到美女频频回应的嫣然秋波,同学终于大胆地上前牵住了美丽护士的小手,激动地进行了诚挚的表白。

当美女护士听到同学的这句话:我会把我的一切包括房子车子存款余生通通献给你时 ,激动得泪花盈盈 ,瞬间把口罩摘了下来。

农村学校很烂,打骂学生都不是个事。初中几个老师晚上打***,被派出所抓了。说我们是老师,意思是给个面子。对方一听来劲了,老师啊,没别的要求,跪一夜算了。第二天几个人上课直打瞌睡。

有个同学不幸与隔班的老师同名,有天晚自习对方代课发现了,把他拉到教室外走廊上打了一顿。

村里比我大几岁的孩子王,那儿简直就是个新闻布中心。小学时说睡午觉时老师摸女生裤裆。上中学又说哪儿个老师被学生打的收拾铺盖要回家,别的老师劝。

再以后的就更注重经济了。小学的让学生一人交5元钱,买椅子送教育组。如愿当了教导主任。

中学的音乐老师,儿子读音乐系,让学生买儿子的课本。

上初中时,班主任是物理老师,有次老师宿醉没有完全醒酒。给我们讲他上学时候的故事,从上树摸鱼到暗恋女生,然后对我们谆谆教诲,整整说了一节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你要是不好好学习,我找四个同学架着你四个桌子腿,找四个同学架着你的四个腿,哦是两个胳膊两条腿,把你请出去,这是对你最大的侮辱!”第二天问他,他什么都不记得了。

哈哈哈,艾玛,瞬间想到了那个场景。初二还是初三来着,我们班来了个物理实习老师,实习老师肯定得上一节课让老师评课,这位老师就讲了一节“马德堡半球”,大致意思就是半球的空间抽成真空,就需用十六匹马才能拉开。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老师准备挺充分,特意把教具带来了,细心的讲完原理啥的,她满心欢喜的拿着那“球”,准备实验,说:“找两个男生来试着把这球拽一下,看看拽得开吗?”这老师还找了俩高大威猛的男生上来,只见这俩男生握紧半球,往两边拽,物理老师特别自信地准备看他俩失败,可没想到,只听“啪!”半球给拽开了,而且看似没费多大劲,老师顿时不知如何是好,马上圆场:“这说明啥?很显然,说明没有抽成真空。我们再来一次,这次一定抽成真空,再来看看。”老师把球进行了认真地抽“真空”,这时递给俩男生,只见这俩男生各拽一边,没三秒“啪!”又拽开了。后面听课的老师笑了,我们也忍不住,其中有一男生太气人,说:“再来一次吧老师。”老师脸已经红了,尴尬得不得了。说:“我找俩小个子男生吧。”

下来的男生,往下走,直接小声跟我们说:“厉害吧?今天哥们儿我废除了马德堡半球。”[呲牙][呲牙][呲牙]

后来问的时候,俩男生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说那球不太密封,直接拧着拽就能拽开。物理老师饮恨课堂,知道这事都能气死。

1+1=2,数学陈景润废寝忘食数载苦苦钻研的这一课题,到底有什么重大意义?

30年前,陈景润是国内有名的科学明星,他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了1+2,即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与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之和的形式。这项成果到目前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最终结果1+1的证明。注意,这里的1+1不是指1+1=2,指的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1个质数再加1个质数的的形式。

陈景润证明出了1+2后并没有停下来,继续向最终目标1+1挺近,遗憾的是他投入了几乎所有的时间也没有完成。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的一道著名题目,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及性质的一门数学分支,目前看数论是非常基础的数学,除了基本的运算,在技术领域很少用到数论知识,也很少用到质数的分布。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很少用到这些。

这并不意味着数论不重要,研究数的数学分支,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部分。人类对数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最开始人类认识了正整数,之后再到有理数,后来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可以不是有理数,继而认识发现了无理数。再朝后还发现了虚数,并将虚数投到了应用,目前复变函数已经有了很大的空间。

哥德巴赫猜想会产生什么数学价值,目前还不得而知,就像发明复数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描述微观粒子的薛定谔方程中会出现i。数学是一种工具,是科学的语言,掌握好了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更好地为科学服务。研究数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也不会去考虑如何用其获取经济效益,作为最基础的学问,必须要有人去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 这个话题其实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资料, 我就加一些自己的话吧.

这的确是好话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可以说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数学难题. 如果有人上大街做个调查, 让路人甲说出个数学猜想来, 肯定最多人回答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要说出几个中国数学家的名字, 那肯定是华罗庚, 陈景润(陈景润在这方面做出突出工作, 华罗庚是他师傅).

甚至, 还有艺人为哥德巴赫猜想写了首歌:

可见这个猜想在中国的知名度.

为什么这个猜想在中国会这么红呢? 又为什么简称为"1+1"呢? 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猜想的前世今生吧.

1哥德巴赫其人

哥德巴赫是18世纪的一个业余数学家, 他家境比较好, 对数学很感兴趣. 由于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为生计奔波, 所以经常搞点小研究, 而且还和很多数学家交了朋友. 毕竟不是职业的数学家, 他没有什么很了不起的成就, 让他出名的是他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我在360百科找来了他的肖像:

2猜想的提出

哥德巴赫结交的数学家朋友当中, 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欧拉. 有一次, 哥德巴赫感觉自己发现了什么了不解的结论, 又不知道怎么去证明, 于是就给欧拉写了封信. 大数学家欧拉一看, 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也没证出来. 连欧拉都不会证, 这个猜想就变得出名了, 吸引了很多人去证. 哥德巴赫的猜想是这样的: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研究的“1+1”并非算术的1+1,许多人也误以为陈景润在研究1+1为什么等于2,算法是人类定义的,不需要研究。陈景润研究的“1+1”其实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代名词。

哥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猜想只有一句话: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例如12=5+7,14=3+11,16=5+11(质数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例如2,3,5,7,11,13,17等)

普通人完全可以看懂题目,但关心的不是如何证明它,而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换个说法,证明这些与人类生活毫不相关的数学猜想有什么用?


陈景润的成果是证明了1+2,而1+2又是距离1+1最近的一步,因此陈景润在有了这么大的声誉,然而很多人都以为陈景润证明了1+1=2,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因为1+1=2是公理不需要证明。

在1742年,数学家哥德巴赫给另一位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信里有一道证明题“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比如4可以写成2+2,8可以写成3+5。

质数是一种大于1且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比如2,3,5,7,11都是质数。

陈景润证明的1+2说明了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与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之和,这是目前为止人类距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一次,此后陈景润致力于攻关证明1+1但到死都没有成功。

其实哥德巴赫猜想算是数学猜想中很简单的一个了,任何人都能看懂哥德巴赫猜想的意思,但就是看起来如此简单的猜想却一直困扰了数学家们两个多世纪。

数学的发展短时间内是看不到什么重大意义的,19世纪中期的黎曼几何在20世纪初期的广义相对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黎曼生前绝对想不到的,而哥德巴赫猜想一旦证明很可能会衍生出新的数学分支,届时这种新数学分支又可能为新的物理理论提供支持,最后像广义相对论一样革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陈景润研究的1+1的问题,注意是1+1,而不是1+1=2!

1+1=2这个基本事实,三岁小孩都知道,而且这件事情也不能被证明,因为1+1=2是被人类定义出来的。

而陈景润研究的1+1问题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代名词!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命题:“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比如77=53+17+7;461=449+7+5。”后来欧拉把这个猜想进行了下一步完善: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故而简化叫法:“1+1”

数学家的证法是证明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故此可以简化记为“a+b"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_a***_]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制教具创意科学杂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fpsw.com/post/3798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