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然科学杂志顶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自然科学杂志顶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现在我国唯SCI论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我国的科研会产生什么样长期的影响?
了解CSCI,得先从SCI说起。SCI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既然是如此权威的检索工具,我国的科研期刊被录入自然身价倍增……但大学或科研单位把评价体系的标准与SCI挂钩,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能搞出顶级科研成果的人,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科研、教研工作者做的是科研***工作,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在实践中也是很有价值的,他们不一定能发表高大上的论文被收录到SCI,但是应该看到其不可或缺性。一个评价体制,应当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行为,应当是动态而不是惰性的,应当是客观而不是主观的,正如SCI的动态评价,不断录入又不断淘汰(新说代替旧说),才是科学的……
首先谈SCI的正面意义:
1、是科研规范性工作的检验手段。凡是发表了高档次SCI论文的作者,其论文写作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2、是科研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高档次期刊的评委一般学术水平更高,评审更严格。能在这里发表论文,是科研质量被同行承认的标志。
再谈问题:
1、SCI论文往往聚焦在一个热点问题,许多情况下和实际问题并不等同,不应是评价成果的唯一标准。
2、SCI论文有时会更看重设置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所谓“标准模式”,掌握相关技巧的人有能力一年在顶刊上发表4、5篇以上的论文,俗称刷论文,这就失去了研究工作的“初心”。
唯论文,长此以往会让学界急功近利,失掉“探索世界,服务社会”的研究“初心”。大家陷入SCI论文的游戏中不能自拔。
科研评价应该回归“社会贡献”这个核心,即科研成果对科学知识发现和重大技术瓶颈突破的贡献。
科学研究是厚积而薄发的工作,除了理论科学(如DNA双螺旋理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等)和少数的实验科学以外,大部分科学研究的重大创新和突破都是长期沉潜、深入探索的结果(除非运气很好),因此,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有的项目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得产生成绩,因而也就可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都难以产生有价值的科学论文。
因此,唯SCI论的科研评价体系,只能引导科技工作者“多快好省”地去开展一些跟踪、填补、模仿的项目,比如别人开创了克隆羊,我们纷纷去克隆猪、牛、马、狗;别人开创了转A基因,我们蜂拥去转B、C、D基因……等等。这当然对科学、技术也有用,也需要去做,但永远不可能成为科技创新和开创新领域、引领科学技术的研究。
SCI体系应有。因为作为科学研究的规范方式与标准指引是需要的,并且可通过规范也便于与国际科研水准进行比较。只是凡事都不能做过。也就是说该体系的使用不应作为衡量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唯一手段与方法,因为许多研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成效的,更需要科学家,研究人员不受外部不必要的干扰潜心搞科研。若如以SCI体系评价,并以此作为如科研经费多少,提职考核标准,就可能引导人们去关注研究以外的东西而无法全力研究自身的科研课题,这样,反而起不到它的积极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然科学杂志顶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然科学杂志顶刊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